中小学生场馆学习
“走进马头琴”活动预习资料
苍茫浩瀚的蒙古高原,自古便被中原富庶之邦视作蛮荒之地,狂风万里、黄沙白草。而同样一直被视作“野蛮人”的北方少数民族,不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可与中原农耕文明交相辉映的草原文明,更多次“入主中原”,使两种文明在多次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新的社会发展推动力。伟大的蒙古民族不但是草原文明的继承者、发扬者,更是忠实的守护者。千百年来,蒙古人不但守护着这片土地与先民所创造的文明,更将草原文化,特别是把草原音乐文化创造性的发展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马头琴正是草原音乐文化(亦可称其为蒙古音乐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乐器之。
你们知道吗?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做为世界马头琴大师,在国内外举办了数百场音乐会。至今为止走进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专场马头琴音乐会的唯一中国演奏家。2008年8月8日带领120名马头琴手代表内蒙古各族人民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前演出了他创作的《万马奔腾》。
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曾说过这样的话:“马头琴是有脑袋的乐器。有了脑袋,他就有了五脏;有了五脏,他就有了灵魂;有了灵魂,他就有了神。”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马头琴已成为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头琴(mǎ tóu qín)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马头琴也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它有梯形的琴身,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拉弦乐器。马头琴的声音非常好听,不光人们爱听,就连骆驼听到这琴声都不肯走开。黄昏,晚霞慢慢染红了草原,牧人们就会坐在蒙古包前奏起心爱的马头琴,圆润、浑厚的琴声像在诉说草原上优美、动人的故事。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人们称这种乐器为马头琴,马头琴因此而得名。
马头琴的故事读一读:
相传遥远的北方博格多山有一座神庙,是一个有神力的地方。很多人前去朝圣,但是从没有人能到达那里。因为前往那里,需要穿过扎萨克图乌拉山,必须跋涉非常遥远的路,路途中会有成群的毒虫出没,这些毒虫会杀死所有经过这里的人。
据说扎萨克图乌拉山的守护者是一只雄师,它一直守护着这座山。山中有白雪皑皑的山峰,还有富饶的山谷。在山谷里,放牧着八匹神驹,其中的七匹异常骠悍神骏,而第八匹却非常瘦,它耷拉着脑袋,瘦的连肋骨都能够数清楚。然而,这匹叫卓能哈拉的马却比任何马都轻盈和有耐力。
每到夜晚,天上会有28颗闪亮的星星降临到地面,他们的光辉划破了漫漫长夜。当他们到达地面时,就变成了28位身穿金色铠甲的勇士。其中有20位武士骑马而来,另外8位,则落到扎萨克图乌拉山脉上,因此那八匹神驹就成为了他们的坐骑。凡是他们马蹄踏过的地方,就孕育出美丽与繁茂的草原。
在黎明前,他们又回到夜空中自己的位置,仅仅闪烁在曙光到来前的一刹那,就被整个白天吞没了,直到黑夜的再次降临。
那28位勇士的头领,恰恰骑在那匹最瘦,最轻盈的马上。一位来自西方的牧羊姑娘迷恋上了这位明星王子,而勇士也爱上这位姑娘。当他的兄弟们在黎明到来前变为星星回到夜空中闪烁时,他却留在恋人的帐篷中度过天明前剩下的一点时间。 他的爱人离扎萨克图乌拉山太远了,他每晚都需要跋山涉水走很远的路,他的坐骑卓能哈拉变的越来越瘦,但是依然轻盈。明星王子与他的爱人总是在彼此的怀中睡去,然而每个清晨当姑娘醒来,却只剩下她孤独一人,王子和他的坐骑全不见了,而且沙地上也没有留下一点马蹄的痕迹。
牧羊姑娘吃惊极了,因为她睡的很轻,即使是最微弱的响动和马蹄声都能让她醒来。于是她决定整夜不睡,备好了最快的马,准备跟踪王子,寻找他的住所。但是一切都徒劳,王子和他的马像风一样消失在黑夜中,人间最快的马也无法追上他。
于是在下一次约会,姑娘趁王子熟睡时,仔细检查了那匹神秘的瘦马,发现马的身上有小小的翅膀,折叠在每条腿的里面。为了能够留住王子,她折掉了所有的翅膀。
但当第二天她醒来,她依然是孤身一人。王子和他的马再也没有回来。
王子骑着他的马返回天空,但是只飞了一会,王子就发现这匹不知疲倦的马开始精疲力竭了。最后,他掉到了一片荒凉的大沙漠上,马一落地就死去了。失去了神驹,王子绝望极了,他知道他再也无法返回天上和爱人的身边,因为这条路是如此的遥远,任何人间的马都是无法到达的。王子抚摸着心爱的马,泪水滴在了马的身上。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死掉的神马变成了一把琴,马头变成了琴头,马鬃和马尾变成了琴弦。
太阳从茫茫的地平线上升起来了,这是王子第一次在地面经历日出。王子被地平线上日出的美丽景色吸引了。他触动了手里的琴弦,唇边发出了缓缓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