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多图
迎大庆、促发展,博物馆与玉泉区文化体育广电局达成协议,将于2017年6月10日连续五个月推出系列活动。2017年6月30日,第一期活动“草原·天籁”马头琴文化沙龙的开幕式活动在我馆成功举办。
通过2017年的“草原·天籁”马头琴系列民族艺术活动,致力挖掘以博物馆藏品为代表的传统蒙古族民族音乐文化精粹,赋古韵以新生。为确保通过活动树立“草原·天籁”主题形象,玉泉区文化体育广电局将积极开展“草原·天籁

口弦琴与呼麦碰撞的花火

 二维码

口弦琴起源于何时,至今不见有资料记载。中国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以及国外的爱斯基摩人、印地安人、北欧拉普人,日本北海道爱依努人也均有此类娱乐器,口弦琴多是狩猎民族普遍使用,且较为久远的“乐器”。鄂伦春族口弦琴作为自娱工具,多在闲暇时或狩猎的间隙弹打取乐。


呼麦(蒙古语:意为“咽喉”),又称喉音唱法、双声唱法、多声唱法或浩林潮尔,是阿尔泰山周围地区诸多民族的的一种歌唱方式,并非蒙古族所独有。但呼麦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歌唱的某些因素,是一种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久远回音,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对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均有重要的价值。(作者:很有财;来源:简)

口弦琴弹奏时把它放在口中,嘴巴微张,用手不停地拉动绳子,靠薄片震动产生的气流变化构成旋律,形成乐调。


尽管口弦琴所演奏的曲调非常模糊,但这种朦胧感却格外优美,其旋律起伏变化,余味悠扬长,那时,大人们常用给小孩刮“虮子”的旧篦子来制作口弦琴。


有人认为呼麦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匈奴时期,即在匈奴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呼麦。


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作者:很有财;来源:简)

将传统的蒙古民族音乐(包括喉音唱法呼麦 )与古老的口弦琴乐器结合,口弦琴里弹拨出来的,都是如同身临其境的天地之音,融合呼麦,空灵般的声音,这就是蒙古族音乐口弦琴与呼麦结合碰撞出来的花火!




文章分类: 新闻资讯民乐欣赏
分享到: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